刘立辉,男,四川省南充人,1988、1994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1994-2000年任教于电子科技大学外语系,1998年破格晋升副教授,并担任硕士生导师。2000年进入北京大学,师从胡家峦教授,研习十六、十七世纪英国文学,2003年毕业并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三级岗教授,研究生教学部主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导师,博士后、国内访问学者合著导师,目前可招收“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二十世纪英美文学”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学者,以及英美文学方向的国内访问学者和硕士研究生。2005-2006年作为美国国务院富布莱特项目高级研究学者,赴美进行学术研究,合作教授为耶鲁大学博士、麻省圣十字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英文系Lee Oser教授。2015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剑桥大学英文系进行学术研究,合作教授为John Kerrigan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第五届“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第二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获得者(2004年),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5年)。全国美国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认知诗学分会常务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级人才项目通讯评审专家,《认知诗学》等刊物编委,国内多家重要刊物匿名审稿专家。
出版专著2部,在《外国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国外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处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CSCCI来源刊物50余篇,部分成果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全文或者部分转载,部分观点被同行引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4项、省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多项,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二十世纪英美文学、文学地理学、文学与认知等。也曾涂鸦,在《飞天》《世界论坛报》(台湾)《石首报》《西南师大报》《达县师专报》《当代青年新诗一千家》等处发表诗文作品20余首(篇)。
主要科研成果
主要论文:
1. 冷战 下的生育焦虑和家庭:欧茨小说《奇境》中的阈限性与美国神话(合著)。《当代外国文学》2022年第4期。
2. 弥尔顿三部曲的政治地理叙事。《英语研究》第十六辑,2022年9月。
3. 孔雀与狐狸之间——阈限理论视角下对《见闻札记》文化认同问题的思考(合著)。《东岳论从》2022年第6期。
4. 斯宾塞《仙后》中的美洲物产与殖民经济话语。《外国文学研究》2021年第4期。
5. 庞德视汉语为理想语言的依据及其意义(合著)。《外语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3期。
6. 英语专业英国文学选读课程思政:地理空间视角。载《外语教育中的课程思政探索》(文旭、俆天虹 主编),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出版社,2021年6月。
7. 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中的地理认知与国家认同。《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社科版)2020年第6期。
8. 文明与荒野:弗罗斯特诗歌对美国民族的道德反思和想象(合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年第12期。
9. 卡森·麦卡勒斯小说的声音叙事(合著)。《江西社会科学》2020年第11期。
10. 存在之链和生命树:弗罗斯特诗歌的动态自然观(合著)。《河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
11. 乐府诗的美国文学化研究(合著)。《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2期。
12. 关于死亡的寓言世界——爱伦·坡小说世界探究(合著)。《外国语文》2020年第3期。
13. 《上升的一切必将汇合》中的白人创伤叙事(合著)。《英语研究》第十辑,2019年10月。
14. 早期现代英国文学中的地理边缘焦虑与中心构建。《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社科版)2019年第5期。
15. 英国文艺复兴诗歌翻译的等值效应原则。《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第一辑,2019年8月。
16. 艾略特的个人故事和公共叙事。《认知诗学》第五辑,2019年12月。
17. 第三空间与身份建构:《人造黑人》的后殖民解读(合著)。《当代外国文学》2019年第2期。
18. 典籍翻译中的等值效应原则(合著)。《外国语言文学》2019年第2期。
19. 英国16、17世纪文学中的海洋叙事与国家想象。《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3期(论点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8年第4期收录)。
20. 第三空间与身份再现:《柏油孩子》中后殖民主义身份建构(合著)。《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3期。
21. 男性气质与中产阶级方式:从契弗的《泅泳者》谈起(合著)。《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7期。
22. 马维尔诗歌中的厌女症(合著)。《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年第1期。
23. 索尔·贝娄的托洛茨基主义思想与《受害者》的资本主义批判(合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24. 变动与天道:弥尔顿《失乐园》的巴罗克世界。《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社科版)2016年第1期。
25. 多恩诗歌的巴罗克褶子与早期现代性焦虑。《外国文学评论》2015年第3期。
26. 福斯特小说宗教哲学思想研究(合著)。《求索》2015年第9期。
27. 《洛丽塔》中的大众文化与纳博科夫的文本生成策略(合著)。《外语研究》2015年第2期。
28. Liu Lihui, Yang Xinhua. “Testing Chinese Characters: Spenser Studies in Twentieth-First-Century China.” Spenser Review 44.3.65 (Winter 2015) (online):
http://www.english.cam.ac.uk/spenseronline/review/item/44.3.65/
29. Tang Tingting, Liu Lihui. “Pip’s Cognitive Development in Great Expectations from the Viewpoint of Space Product.”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 NO.1, 2015.
30.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清教哀诉叙事与文化身份焦虑(合著)。《求索》2015年第3期。
31. 白色菲利斯统治下的黑人:《宠儿》的身体叙述(合著)。《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32. 含混的文化民族主义:叶芝早期文化取向的症候式分析(合著)。《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5期。
33. 英国巴罗克时期诗歌的时间内在化构建。《外国文学》2014年第3期。
34. 爱伦·坡小说中的“裹尸布”评析(合著)。《外国语文》2014年第2期。
35. 巴罗克文化与17世纪英国诗歌的文体生成。《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6期。
36. 神圣与世俗之间:克里斯托弗·马洛《浮士德博士的悲剧》与欧洲巫术文化传统(合著)。《外国语文》2013年第4期。
37. 艾米莉·狄金森与英国巴罗克文学传统。《世界文学评论》2013年5月第15辑
38. 早期现代英国巴罗克文学的现代性(合著)。《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5月)
39. 17世纪英国诗歌的巴洛克视觉化特征。《外国文学评论》2012年第4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4期转载(第63-65页)。
40. 从舞台到页面: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合著)。《外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41. 奥尼尔戏剧的身份主题(合著)。《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月)。
42. 神性、理性与知性:十七世纪英国诗歌中光的圣经隐喻(合著)。《外国语言文学》2012年第2期(6月)。
43. 身体不能沉受之重:<圣经·旧约>中的女性身体焦虑(合著)。《外语教学》2012年第2期。
44. 品特戏剧《归家》中的背叛主题及其宗教解读(合著)。《名作欣赏》2012年第2期。
45. 何时待到牧人归(合著)。《名作欣赏》2012年第1期。
46. 文明面具与权力疯癫:品特政治剧《送行酒》的福柯式身体解读(合著)。《前沿》2011年第20期。
47. 劳伦斯短篇小说中的性别空间叙事探究(合著)。《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4期。
48. 迷惘一代身体的伤残与放逐(合著)。《外国语言文学》2011年第2期。
49. 宇宙之轴:T. S.艾略特诗歌中的秩序文化观(合著)。《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第6期。
50. 想象的身份寻求之旅(合著)。《解放军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2011年第5期。
51. 荒野、先知与十字路口:艾略特《情歌》的新英格兰叙事图景(合著)。《外国文学研究》2011年第2期。
52.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诗人观念与文学发展形态(合著)。《外国文学》2011年第3期。
53. 文如画:《喧哗与骚动》的视觉化与空间化叙事(合著)。《外语教学》2011年第2期。
54. 艾略特与巴罗克文学传统。《华中学术》第3辑,2011年5月。
55. 构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书评)。《中国比较文学》2010年第3期。
56. 《等待戈多》:信仰和理性真空状态下的等待行为。《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十二辑(2010年春)(2010年6月)(CSSCI集刊)。
57. 媒介转换中的文学综述(合著)。《外国文学》2010年第4期(2010年7月)。
58. “规训”辩证法:对《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福柯式解读(合著)。《山东外语教学》2010年第5期(2010年10月)
59. 天父神话的断裂处(合著)。《美国文学研究》第五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年。
60. 马维尔诗歌中的巴罗克时间主题(合著)。《外国文学评论》2009年第3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
61. 变形的鱼王:艾略特《荒原》的身体叙述。《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1期。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8期全文转载。
62. 艾略特《荒原》时空主题研究(合著)。《走近经典――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6月。ISBN 978-7-5600-8396-4。
63. 读诗和读园的诗学探索(书评)(合著,书评)。《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3期
64. 情、才、艺的统一——王富强散文诗论。载《他从新的地平线上走来——阅读王富强》,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4月。ISBN 978-7-5059-6029-9。
65. 《荒原》的身体叙述及其诗学旨趣。《美国文学研究》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
66. 斯宾塞《仙后》与西方史诗玄幻的叙事传统。《三峡学院学报》(哲社科版)2008年第6期。
67. 艾略特《荒原》的时空主题研究(合著)。《外语教学》2008年第2期。
68.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身体叙述(合著)。《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3期。
69. 美国经典诗歌的立体性和综合性研究(书评)(合著)。《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70. “末世论”与斯宾塞诗歌中的宇宙时间观。《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
71. 个人主义与华兹华斯的诗学观(合著)。《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第4期。
72. 时间意义的生存机制(合著)。《解放军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学报》2007年第6期。
73. “China’s Reception of T. S. Eliot”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T. S. Eliot. London: Continuum 2007).
74. “A Neglected Author: Ba Jin” (Vol.12, No.1, Winter 2006, Newsletters of ALSC).
75. 宇宙时间和斯宾塞《仙后》的叙事时间。《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76. 叶芝象征主义戏剧的伦理理想。《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2期。
77. 品特戏剧的伦理学批评。《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6期。
78. 《四个四重奏》的文体特征。《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79. 艾略特诗歌中时间观念的嬗变。《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
80. 《四个四重奏》的时间拯救主题。《外国文学评论》2002年第3期。
81. 《四个四重奏》引语解读。《国外文学》2002年第3期。
82. 作为话语形式的诗歌。《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83. 弥尔顿的诗学观。《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第3期。
84. 弥尔顿早期诗歌的神秘主义倾向。《国外文学》2001年第2期。
85. 弥尔顿两首早期诗歌的宗教解读。《外国文学研究》2001年第2期。
86. 《时间与存在》的后现代意识。《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87. 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评(合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88. 英语创造教育的目的、范畴和方法。《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89. 《四个四重奏》主题结构研究。《外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3期。
90. 康拉德:听众与谎言:《黑暗的中心》的叙事结构与阅读效应。《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1期。
91. 当代英语诗歌语言的超语义特征。《外国语》1996年第4期。
92. 现代诗歌的叙述结构。《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93. 乌托邦的经验秩序与嬉戏的语言指归:英语后现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外语与翻译》1996年第2期。
94. 《四个四重奏》的象征主义机制。《中外诗歌研究》1995年第2-3期。
95. 语境结构和诗歌语义的扩散。《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第2期。
96. 生命哲学的诗化耗损:有关艾略特《四个四重奏》的新探述评。《外国文学研究》1994年第1期。
97. 文本•死亡•自我:艾米莉•迪金森死亡诗歌结构形式解读(合著)。《外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
98. 生命流程的深层意蕴(合著)。《名作欣赏》1993年第2期。
99. 马克•吐温的《苦行记》及其喜剧特色(合著)。《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2期。
100. 泥土深处的语言芳香——略评陈笑海组诗《远方柔情》。《石首文艺》1992年第3期。
专著、教材等:
1. 《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主撰),科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2. 《生命的和谐:斯宾塞〈仙后〉内在主题研究》(独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年。
3. 《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撰写第14章),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 《高级文学翻译》(副主编之一),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年。
5. 《综合大学英语(英语专业精读)》第五册(合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
6. 《CET-4作文辅导》,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年。
7. 《莎士比亚故事全集》(合编),重庆出版社,1998年。
8. 《加拿大百科全书》(参编),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年。
9. 《英语教程》(合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主要研究项目:
1.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世纪晚期至早期现代时期英国文学的国家地理叙事演化研究”(项目编号20XWW009)(在研)
2. 主持熊沐清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认知诗学研究与理论版图重构”(项目批准号20ZDA291)子课题。
3. 主持过郝田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弥尔顿作品集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9ZDA298)子课题“弥尔顿主要政论文整理、翻译与研究”。
4. 主持李永毅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拉丁语诗歌史(多卷本)”(项目编号18ZDA288)子课题“文艺复兴拉丁语诗歌研究”。
5.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16、17世纪文学中的地理意识与国家想象研究”(项目编号14BWW045)。
6.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英国十六、十七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项目编号07BWW014)。
7. 主持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欧美文学的前沿性研究”(项目编号SWU1709121)(在研)
8. 主持重庆市教委重点项目“英国早期现代旅行叙事中的民族身份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6SKB048)(在研)。
9. 主持完成重庆市科委软科学基金项目“创新文化培育与全民素质提升研究”。
10. 主持完成西南师范大学博士基金项目“斯宾塞诗歌的文化批评研究”。
11. 主持完成中美富布莱特基金研究项目“艾略特诗歌中的美国传统”。
12. 主持完成电子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文体学与英语阅读教学”。
13. 共同主持完成电子科技大学青年基金项目“话语交际与文化研究”。
14. 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歌版本批评史”。
15. 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创伤文化的时间维度研究”。
16. 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恩研究批判史”。
17. 主研完成教育部九五人文社科项目“英国诗歌与基督教传统”。
18. 主研完成华中师范大学校级项目“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
主要获奖:
1. 专著《英国16、17世纪巴罗克文学研究》获得重庆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编号:202010040—1)。
2. 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2016至2018学年度优秀教师(2018年9月)。
3. 乔治•赫伯特诗集《圣殿》中的巴罗克教堂建筑(重庆市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16年)。
4. 身体创伤记忆与身份丢失:海明威一战小说中的身体叙述(重庆市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14年)。
5. 巴罗克视角下玄学诗歌中的爱情研究(重庆市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13年)。
6. 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优秀博士生导师(2011年9月)。
7. 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6月)。
8. 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十一五”优秀研究生导师(2011年3月)。
9. 外围买球app十大平台2010-2011学年度优秀教师(2011年9月)。
10. 论文《“末世论”与斯宾塞诗歌中的宇宙时间观》(《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重庆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9年3月)(证书编号0806137)。
11. 重庆市第二届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年)。
12. 第五批“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2008年)。
13. 从野性到神性:劳伦斯作品中潘神形象的演变(重庆市优秀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2007年12月)
14. 第二批“重庆市高等学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04年)。
15. 重庆市“322重点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2005年)。
16. “英语创造教育”(4篇系列研究论文)2001年4月获得四川省高等教育学会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17. 北京大学2000-2001学年度三好学生。
18. 北京大学2003年度优秀毕业生。
19. “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2000年11月获得电子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教学课程
1. 英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语专业本科生)
2. 美国文学史及作品选读(英语专业本科生)
3. 圣经文化(英语专业本科生)
4. 英语语言文学专题研究(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5. 圣经与西方文学(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6. 文学与当代文化研究(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7. 西方思想史(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8. 现代主义文学专题研究(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9. 学术训练(英美文学方向博士生)
10. 英美现代主义文学(英美文学方向博士生)
联系方式:
liulihui99@163.com; liulihui@swu.edu.cn
Curriculum Vitae
Full name: Lihui Liu Sex: Male
Country: P. R. China Tel.: 86-023-68252315
E-mail: liulihui99@163.com; liulihui@swu.edu.cn
Education:
September 2000 to December 2003: Postgraduate at Peking University; received Ph.D. in English Literature.
September 1991 to July 1994: Postgraduate at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outhwest University now); received Master’s degree of Arts;
September 1984 to July 1988: Undergraduate at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received Bachelor’s degree of Arts.
Work Experience and Positions:
July 2003 up to now: Professor of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at Southwest University; Chair of Postgraduate Programme at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Southwest University; supervisor for M.A. and Ph.D. student, and post-doctorate scholar.
January 2015 to January 2016: an academic visitor at the English Faculty,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August 2005 to June 2006: a Fulbright senior research scholar at 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 Worcester, MA, U.S.A.
July 1994 to August 2000: Lecture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of English a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M.A. student supervisor from 1998.
July 1988 to August 1991: an English teacher of Luxi Senior Middle School, Nanchong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P. R. China.
September 1986 to July 1988: President of Student Society of New Poetry,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Courses taught:
Teaching: September 2003 up to now: for postgraduate students of English at Southwest University: Lectures on Modernist Literature; Lectures on British and American Writers; Bible and the Western Literature; Literatur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 Academic Training; for undergraduates: Selected Readings of British and Irish Literature; An Introduction to British, Ir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September 1994 to July 2000: for English Majors a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English for Tourism; Selected Readings of English Literatures; Advanced English; for non-English majors: Extensive English Reading; English Grammar; Writing English.
Publications (up to December, 2020):
I. I have published more than 90 articles, and here are listed some major ones
1. Geo-Cognition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Early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20 (6).
2. Civilization and Wilderness: Moral Introspection and Imagination of the American Nation in Robert Frost’s Poetry, 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20 (12).
3. An Allegorical Study of the Death World in Edgar Allan Poe’s Fiction,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2020 (3).
4. Chain of Being and Tree of Life: Frost’s Dynamic View of Nature in Poetry, Hebei Academic Journal, 2020 (4).
5. Private Stories and Public Narratives in T. S. Eliot’s Poetry: A Cognitive Approach of Embodiment, Cognitive Poetics, 2020 (5).
6. The Geo-Marginal Anxiety and the Central Construction in Early Modern English Literature,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9 (5)
7. “The Sea and the Imagined National State in the 16th-and 17th-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3 (2018).
8. “The Baroque World in 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1 (2016).
9. “The Baroque Fold and the Anxiety of Modernity in John Donne’s Poetry.”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No 3 (2015).
10. Liu Lihui, Yang Xinhua. “Testing Chinese Characters: Spenser Studies in Twentieth-First-Century China.” Spenser Review 44.3.65 (Winter 2015) (online):
http://www.english.cam.ac.uk/spenseronline/review/item/44.3.65/
11.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ime in English Poetry of the Baroque Age.” Journal of Foreign Literature, No 3 (2014)
12. “Baroque Culture and the Stylistic Formation of the 17th-century English Poetry.”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6 (2013).
13. “The Visuality of Baroque and its Imprint on the 17th-Century English Poetry.”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No 4 (2012).
14. “From Stage to Page: Ben Jonson and British Dramatic Canon Formation” (in collaboration).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5 (2012).
15. “English Renaissance Literature: Concepts of Poet and Literary Morphology”. Foreign Literature, No 3 (2011).
16. “T. S. Eliot and Baroque Literature.” Journal of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o 3 (2011).
17. “Baroque: A Time Motif in Andrew Marvell’s Poems” (in collaboration).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No 3 (2009).
18. “The Disfigured Fisher King: Body Narrative in T. S. Eliot’s The Waste Land.”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1 (2009).
19. “A Study of T. S. Eliot’s The Waste Land in terms of Time and Space” (in collaboration).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No 2 (2008).
20. “Body Narrative in Modernist Literature” (in collaboration).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3 (2008).
21. “Eschatology and the Cosmological Time in Spenser’s Poetry.”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3 (2007).
22. “China’s Reception of T. S. Eliot” (International Reception of T. S. Eliot. London: Continuum 2007).
23. “Cosmological Time and Narrative Time in The Faerie Queene.”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No 3 (2006).
24. “A Neglected Author: Ba Jin.” Vol.12, No.1, Winter 2006, Newsletters of ALSC.
25. “The Ethical Ideals in Yeats’ Symbolist Plays.”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2 (2005).
26. “Harold Pinter and Ethical Studies.”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6 (2005).
27. “Stylistic Features of T. S. Eliot’s Four Quartet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No 5 (2004).
28. “Notions of Time in T. S. Eliot’s Poems.”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3 (2003).
29. “Time: The Theme of Redemption in Four Quartets.”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No 3 (2002).
30. “Heraclitus as Quoted in Eliot’s Four Quartets.” Foreign Literatures (Peking University), No 3 (2002).
31. “Poetry as Discourse.”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 3 (2002).
32. “Milton’s Notion of Poetry.”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No 3 (2001).
33. “Mysticism in Milton’s Early Poems.” Foreign Literatures (Peking University), No 2 (2001).
34. “A Religious Reading of Milton’s Two Poems.”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2 (2001).
35. “Postmodern Ideas in Heidegger’s Time and Being.”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2 (2001).
36. “Cultural Criticism of Post-colonial Theory.”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3 (2000).
37. “A Thematic Study of Eliot’s Four Quartets.”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3 (1997).
38. “Heart of Darkness: Audience and Lies.”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1 (1996)
39. “The Anti-semantic Features in Contemporary English Poetry.” Journal of Foreign Languages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 4 (1996).
40. “Narrative Structure in Modern English Poetry.” Journal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No 2 (1996).
41. “On the Orientation of Postmodern English Poetry.” Foreign Languages and Translation (Changsha Railway University), No 2 (1996).
42. “Symbolic Features in Eliot’s Four Quartets.” Chinese and Foreign Poetics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o 2-3 (1995).
43. “Poetic Context and Disseminations of Poetic Meaning.” Foreign Literature Review, No 2 (1994).
44. “Poetic Consumption of Life’s Philosophy: A Commentary on Current Researches Concerning T. S. Eliot’s Four Quartets.”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1 (1994).
45. “Text, Death, Self: A Formalistic Study of Emily Dickinson’s Death Poems.”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No 1 (1993).
46. “Comic Features in Mark Twain’s Roughing It.”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2 (1993).
II. Methodology in Teaching, Education and Research Work
1.“Cultural Education in Intensive Reading in English Class.” Electronic Higher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Chengdu: Press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China, 2000.
2.“Aim, Category, Approaches of Cre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No 2 (1999).
3.“A Study of Creative Education in English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nking.” Journal of Electronic Higher Education, No 3 (1998).
III. Books
1. Baroque Literature in 16th-and 17th-Century England. Beijing: Science Publishing House, 2016.
2. Ethical Studies of English Literature (in collaboration). Wuhan: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2007.
3. Harmony of Life: A Study of the Underlying Argument of Spenser’s The Faerie Queene (a monograph in English).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4.
4. College English: A Text Book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
5. A Handbook of CET-4 Writing. Chengd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ChinaPress, 1998.
6. Encyclopedia ofCanada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Chengdu: Sichuan Dictionary Press, 1998.
7. Stories of William Shakespeare’s Plays (in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s). Chongqing: Chongqing Publishing House, 1998.
8. College English: A Course. Chengd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ChinaPress, 1996.
Other Professional Activities:
Research Projects:
1. June 2014—June 2018: Geographic Consciousness and the Imagined National State in the 16th- and 17th-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A national fund programme for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2. June 2007—June 2013: English Baroque Literature in the 16th and 17th Centuries. A national fund programme for Social Sciences Humanities.
3. August 2005—June 2006: American Tradition in the Poetry of T. S. Eliot. A Fulbright programme.
4. October 2003—December 2005: Cultural Studies of Edmund Spenser’s Faerie Queene, a Ph.D. fund programme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5. July 2001—July 2003: English Poetry and the Christian Tradition (Peking University), National Education Ministry Ph.D. Programme for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in charge of the part of T. S. Eliot and John Milton, Program code: 98JBY75047—99001.
6. September 1998—August 2000: Stylistics and English Teaching, a Fund Programme for Young Teacher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China).
Academic membership:
1. China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American Literature, executive member
2. The Chinese Association of Cognitive Poetics and Cognitive Literary Studies, vice president
I have also attended many academic conferences, given lectures in quite a few universities in China, and held quite a few honors and awards granted b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Peking University, and Southwest University.